太子,中国古代帝王的继承人。 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
唐朝初期,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先是除掉了李建成、李元吉,然后被李渊立为太子,不久之后,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正式即位,是为唐太宗。虽然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但是,不管怎样,玄武门之变,都是一场谋反行为。并且,让李世民没有想到的是,他最宠爱的儿子李承乾,居然也想造反。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字高明,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作为唐太宗李世民嫡长子,年仅8岁的李承乾就早早被立为太子了。但是,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意图造反,以失败而告终。那么,问题来了,李承乾深受李世民宠爱,并且早就被立为太子,为何还要谋反呢?
一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同年十月,年仅8岁的李承乾被册立为太子。史书记载李承乾聪慧机敏,仁孝纯深,所以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宠爱。并且,李承乾的母亲是长孙皇后,舅舅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长孙无忌,这都让李承乾的太子之位非常牢固。基于此,李承乾只要不犯什么大错,那么,这大唐江山,迟早有一天就是他的。
可是,到了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对此,在笔者看来,太子李承乾之所以选择谋反,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李承乾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叛逆起来,而因为患上了足疾,更导致李承乾的性格比较敏感,也即容易多想,尤其是把很多事情往坏的方面想。
二
在此基础上,不仅李世民对他十分严厉,李承乾的老师,同样对他屡次批评,这显然加剧了李承乾性格上的叛逆和敏感,成为其选择谋反的原因。举例来说,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李承乾盖了一个房子,结果他的老师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再比如李承乾和宦官玩乐,于志宁又上疏批评他,甚至将他比作秦二世。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秦二世被认为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君主。
因此,将李承乾比作秦二世胡亥,实在是批评过重了。不过,在于志宁等大臣看来,李世民可以对魏征虚心纳谏,你李承乾也应该学习你的父亲。但是,实际上,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李世民的层次。所以,这些批评,尤其是过度的批评,促使李承乾的性格更加叛逆,也即你越让我怎么样,我就偏不怎么样。
三
除了太子老师们的批评,李世民对于李承乾也是非常严厉的。比如李承乾宠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乐人,并称他为称心。唐太宗李世民这位皇帝闻之大怒,将称心杀死。因为这件事情,李承乾和李世民之间产生了隔阂,也即后者认为这是疼爱他的表现,而前者显然不这么认为。另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对于其他儿子的宠爱,促使李承乾的心理失衡,也即认为这是要废立太子的前奏。
但是,实际上,在李承乾造反之前,唐太宗李世民根本没有废立太子的打算。其中,就,唐太宗第四子李泰,因为才华横溢,聪敏绝伦,是当时的书法家、书画鉴赏家,自然也受到了李世民的宠爱。对于李世民来说,虽然宠爱李承乾,但是,对于其他聪明的儿子,自然也不会忽视的。
四
最后,不过,正是因为李世民的种种溺爱,让李泰渐渐对皇位有了想法,也即李泰形成了一种错觉,认为李世民可能要废立太子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错觉不仅李泰产生了,太子李承乾也产生了,这让本来就敏感、叛逆的李承乾非常紧张。在古代历史上,太子一旦被废,不仅会受到冷遇,甚至会受到新任太子的逼迫。基于此,李承乾自然要竭力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于是,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
当然,李承乾毕竟不是当年的秦王李世民,没有那么强大的手下和至高的威望,其谋反行为,自然很快就败露了。此外,在笔者看来,李承乾之所以造反,很可能也是受到了玄武门之变的影响,因为一个成功的案例就在之前发生了,这促使他也选择放手一搏。值得注意的是,在谋反失败,李承乾原本应该被处死,不过,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宠爱,李承乾被流放黔州,侥幸保住了性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115文库 » 李承乾被立位太子后为何会谋反?哪些原因导致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专业问题请咨询专业人士,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