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设计说明
1.注重运用直观的画面学习知识。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要想让小学生把数学学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探究和交流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让学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进而认识钟面;让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走动情况,进而发现1时=60分。
2.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发展思维。
数学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同桌学习,小组交流的形式,注意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思维得到了发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钟面模型
学生准备: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揭示课题
师:昨天我们的预习作业是小组合作画一个钟面,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在钟面上都画了些什么?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介绍自己小组画的钟面。
师:同学们的钟面都画得很漂亮。虽然大家画的钟面的形状各不相同,但有几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钟面上都有1~12这12个数,都有时针、分针和很多刻度线。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钟表的知识:认识分。(板书课题)
设计意***:从预习引入,通过小组合作画钟面,以及欣赏其他组的钟面,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互补、互学,了解钟面的本质,同时加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学习意识和学习的欲望。
⊙预习反馈,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1)认识大格。
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在钟面上怎样算是一个大格吗?(学生回答)
师:每两个数之间就是1个大格,从12到1是1个大格,1到2也是1个大格。
师:你还能说说从哪到哪也是1个大格吗?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大格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是不是有12个大格呢?我们来数一数。(钟面上有12个大格)
(2)认识小格。
师: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
在小组内数一数,交流后汇报。(出示放大的`钟面,一起数一数)
师:其他大格里也有5个小格吗?再找几个大格数一数。(每个大格里都有5个小格)
师:那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设计意***:学生通过预习,对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已有初步的认识。通过汇报和交流,加强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对钟面的认识更加完整、深刻。
2.建立时、分的概念。
(1)认识“时”。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大格和小格,那么你知道钟面上的指针是怎样走的吗?(钟面上的指针走的方向是顺时针方向)
演示时针从12走到1的过程。
师:时针从12走到了几?走了多少?时针走1个大格是多少小时?(时针走1个大格是1小时)1小时也称1时。
师:时针走2个大格是多少小时?走3个大格呢?
师: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多少小时?你是怎么知道的?从12走到6呢?如果从7走到11呢?
小结:时针的走动一般是以大格为单位的,要知道时针走了多少小时,只要看时针走了多少个大格即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
3、通过小组会议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圆与转化后的***形的联系。
教具、学具:剪刀、***片,圆片4等份……64等份的拼***对比挂***。
教学过程: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形的面积?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回忆一下平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小黑板出示推导***形及公式)
4、小结:我们总是把新的***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板书:转化)
5、转化后的***形与原来的***形面积相等吗?(板书:等积)
6、(出示***形):这是什么***形?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形有什么不同?(板书:曲)
7、那些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一、 班级情况分析(LVE)
二、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千米和吨的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其中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1. 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 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 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 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 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 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材分析
这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空间与***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 教学措施
本册实验教材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做了很好的尝试。
1、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2、反映学生的生活内容,提高数学的趣味性。
3、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
4、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
5、注意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三年级上册第100-101页,信息窗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且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2、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实践探索、观察发现、拓展应用的学习过程,掌握探讨知识的一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感受家的温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吉祥三宝》(点击播放)。
师:喜欢听这首歌吗?就像歌里唱到的,爸爸、妈妈和我们就是吉祥如意的一家!老师也有一个幸福的家,这是老师住的楼房,一起看看吧!(放课件:小区楼房)这是我们家的客厅、厨房、餐厅、卧室(出示情境***)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给居者新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小卧室的面积是多少?
生2:餐厅的面积是多少?
(出示房间***)
师:怎样求小卧室的面积?
生1:小卧室地面的形状是长方形。
生2:我们借助学具来研究。
二、合作实践 探究新知
问题一: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呢?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学案。
学生展示
生1铺一铺:我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把长方形纸片全部铺满,共用了20个。它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
生2摆一摆:我沿长摆了5个,沿宽摆了4个,就说明可一摆四行,共用了54=20个正方形,知道它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
生3量一量:我量出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就能想出沿长能摆5个,沿宽能摆4个,共用了54=20个正方形,知道它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
问题二:你会求下面长方形的'面吗?
生:先测出长和宽,再想一想沿长和宽各能摆几个面积单位。沿长可以摆5个面积单位,沿宽可以摆3个面积单位。53=15(平方厘米)21cnjycom
师:回顾刚才的探索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
生2: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总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小卧室的面积:54=20(平方米)
答:小卧室的面积是20平方米。
问题三:餐厅的面积是多少?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生1:餐厅地面的形状是正方形的。
生2:长方型的的长和宽相等时,就是正方形了。
生3: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总结: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餐厅面积:44=16(平方米)
答:餐厅的面积是16平方米。
三、自主练习
师:有了这个计算方法,我们就可以解决生活中、家庭中的许多问题。(出示题目)
孝心贺卡师: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温暖的家,爸爸、妈妈为了我们的家付出了很多,大家想不想为他们做点什么?老师提议,咱们做一张孝心贺卡送给爸爸、妈妈,好吗?(出示要求,师读题,生***制作)汇报展示
师:爸爸、妈妈看到这张充满祝福、充满收获的贺卡,一定会很高兴的!在这里,老师也祝同学们学习进步!(放歌曲《吉祥三宝》)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p.20、2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结合升和毫升的学习安排的实践活动,分“敲敲听听”和“编编唱唱”两个部分。“敲敲听听”让学生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依次:发现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里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也不同。在此基础上安排“编编唱唱”,让学生选择一组杯子,合理调整各个杯子里水的多少,使之发出不同的音,制成一个“杯琴”;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杯琴”敲敲唱唱,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科学、音乐学科的综合,通过制作、欣赏“杯琴”,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水、各种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学过程:
说明:昨天我已经让个别音乐好的学生到自然教室用试管制作了一个杯琴。
一、请学生介绍“杯琴”
1、请该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来,并分别按顺序敲出“1~7”七个音,在此基础上,再用该杯琴敲出一个简单的乐曲,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介绍该杯琴的制作过程
(1)确定水的多少对音高的影响。可分别用装满水的和空的、装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较,很明显地发现水越多,音越低
(2)把7个试管依次从多到少地装入适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调整音的高低,直到满意
3、老师补充
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样容器中装的水的多少有关,其实还和不同的容器有关。
分别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容器敲一敲。
当然在敲的时候,用的力气要均匀,选择的材质要能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
二、学生分组实验
1、请每组同学把自己带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制作杯琴。
没带齐的组也可以到老师处借烧杯等容器。
2、分组交流
每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简单、熟悉的曲子。
全班评一评哪组制作的杯琴音质最好,音准最准。
三、介绍“你知道吗?”
在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气的量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乐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制作的。
说说书上这几样乐器的名字。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请大家课后查资料,并互相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1分有多长”的实践活动,体验1分钟有多长。
2、知道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
3、发展运用画***等多种策略或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比分小的单位——秒。
教学难点:
体会1秒有多长,知道分与秒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运动会上小明跑的真快,跑100米只用了16秒,得第1名,小华用了17秒,得第二名。
2、你知道你自己跑100米用多少时间吗?
3、我们这里用的时间单位是什么?你们觉得秒比分大还是小?
4、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时间的最小单位:秒(板书)
二、认识秒针
1、出示钟表:哪根是秒针?
2、观察分针与秒针的比赛,你能发现什么?
3、学生交流:1分=()秒
4、在什么地方还见过秒?
三、体会1秒
1、看秒针走动拍手,每秒拍一下。
2、数数:数到60看走了几秒。就是几分?
3、同桌合作:
(1)做一次深呼吸用()秒
(2)跳绳20下用()秒
(3)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秒
四、实际应用
1、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夏天午睡大约1()
(2)小芳吃饭大约要25()
(3)脉搏跳10次用了8()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2、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说一说这时同学们在干什么?
出示各钟表同桌先互相说,然后交流。
3、趣味题:一人唱一首歌要用3分钟,5人合唱这首歌要几分钟?让学生先猜测,然后试一试验证。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分=60秒
75秒=1分15秒
1时30秒=90秒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教材解读】
自读:例5教学面积公式的应用。求出学生最熟悉的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小,并用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去测量课桌的面积。
做一做,用学生身上的尺子来测量长度,进而求出教室的面积。(反思:知道了这样做,要再深入问:为什么要这样做?)
细读:例5的编排意***与前面“做一做”的编排意***基本相同。在计算数学书封面面积后,又安排利用计算结果估计桌面面积的活动,一方面体现了上面计算的价值;另一方面提示,可用自己熟悉的物品面积作为“非标准”的面积单位,估计其他面积,从而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与能力。
“做一做”利用学生自己的“步长”作为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估测教室面积。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用自己随身携带的“标尺”,随时随地地认识更多的事物,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公式的含义;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公式的计算;
【教学流程】
一、面积公式的复习
1.出示:练习十五的第1题。
学生***计算
如果满铺是这样的 如果半铺又是怎样的 你会选择铺吗?
2.完成练习第2题
出示:两个信息,学生提出问题?
二、教学例5
1.出示题目
读题计算
468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呢?
我们熟悉的数学书封面是500平方厘米,估计一下我们的课桌面积大约有多少?
师:你是怎么估测的呢?
小结:我们可以用尺子量出长和宽计算出桌面面积的大小;但当没有尺子时,可以用已知的数学书封面面积来测量桌面面积。
2.做一做
如果没有尺子,如何测量我们教室的面积呢?
生预:用课本面积;
生预:用课桌面积;
生预:用身上的尺子。(脚步的“尺子”)
小结:用自己随身携带的“标尺”,随时随地地认识更多的事物。
3.目测实物面积和测量计算面积
黑板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地面方格的面积。
猜测 依据 测量。
三、巩固练习
1.练习第7题,面积和周长(练习本上)
2.第9题,知道周长,如何求面积?
3.第8题,选择。1.全部的面积;2.正方形的面积;3.剩下的面积
四、拓展题
练习第10题:面积减去后,面积相等,周长变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p87—9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重点:负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截然相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王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五月上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1)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②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朗玛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朗玛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从***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米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 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 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结合***)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象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象+4、4、+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应用
1.练习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观察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德育目标:让学生养成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新知的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教具准备:硬币、线绳、***钉、铅笔头、圆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会吗?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场紧张而又激烈的塞车运动。看,它们已经来到了起跑线上,一号、二号、三号谁将会成为最后的冠***,请同学们大胆预测。
师: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冠***,送给一号车手。同学们预测的很好,那么一号的赛车为什么成为了最后的冠***呢?
生:因为一号的赛车,轮子是圆的。
师:其它的车手为什么会比一号的赛车慢呢?
生:因为它们的轮子是方形,是三角形,有棱有角的。
2、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师:你在生活中,哪些物体上还有圆?指名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含有圆的物体。
师: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汽车作为现代工业化的产物,正是因为装上了圆形的轮子,不仅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出行,也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家庭用的圆形套装餐具,满足我们审美需求的同时,也更让我们味口大开,看来圆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很重要。下面就让我们对圆作更进一步的认识吧!揭示课题:圆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初步体验:
1、第一次自主探索画一画。
师:你能创造出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吗?
生:能。
师:同学们真有自信,下面就请同学们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可以利用学具袋中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工具,也可以自己想办法去创造圆,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工创造圆。
生:进行小组反馈。
教师注意将各种方法进行概括分类,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答案有①利用硬币或其它圆形轮廓描圆;②利用***钉和线画圆;③用圆规画圆;④用圆形物体用力在纸上压印圆;⑤线一头系上重物旋转形成圆……
师:这么多的方法都能创造出圆,那么这些方法有什么缺点吗?
学生说一说各种画法的缺陷:(
1、利用圆形轮廓描和印圆,方便但圆的大小固定。
2、线画圆,比较麻烦但可以画很小的圆也可以画很大的圆。
3、旋转形成圆不能留下痕迹。
4、圆规画圆,方便且一定大小的圆都能画)
师:那你认为这么多方法中用什么画圆最科学最方便?
生:用圆规画圆最方便。
2、第二次尝试画一画-----用圆规画圆。
师:那请同学们用圆规自已尝试画一个圆。
没有画成功的同学把***案展示,我们愿意帮助你寻找原因。
生:(
1、画移位的,
2、重新画又找不到位置的,)如:问为什么会移位,为什么会找不到原来的位置?
学生回答问题的原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所以画圆的时候要先确定位置,点上一点,把钢针戳在点上,用手捏住圆规的头,岔开圆规两脚的开口,将圆规略微倾斜一点,旋转一周,一个圆就画好了。请大家也一起试试看。(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师: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画圆。
师:大家画的圆的位置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刚针戳的位置不一样,(或点的位置不一样)
师:看来这个点能决定圆的位置,(板书:能决定圆的位置)
师:请同桌再互相比较一下你们刚才画的圆大小完全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我们圆规的开口大小不一样。
生:圆规的两脚开得越大,所画的圆也就越大,圆规两脚间的距离能决定圆的大小。(师板书:能决定圆的大小)
师:那请同学们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定为3厘米,来画一个圆,并用剪刀将你所画的圆剪下来。
三、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探究其特征:
①学生跟老师一起操作: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几次。(也可进行一下小竞赛,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贴出纸圆,点出圆心,并板书:圆心)
师:圆心一般用字母o来表示。(板书:o)
教师领学生读字母“o”,说明“o”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标出圆心并用字母“o”来表示。
游戏过渡:下面让我们放松一下,玩一个“食指点圆”的游戏,游戏规则:教师说出圆的位置(圆外、圆心、圆内、圆上)让学生用食指来点,看谁点的快,点的准。尤其强调“圆上”的概念,指圆的边缘上。
②师:强调之后,让学生说圆上有多少个点?(无数个)现在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通过测量引导学生发现: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
提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做半径?
教师说明:半径一般用字母r来表示。(板书:r)
教师领学生读“r”,强调“r”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圆里画出一条半径并用字母r来表示。
学生做完后,教师提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吗?
启发学生说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并板书)。
③同学们接着观察,刚才我们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每条折痕都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线段叫做直径。(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
提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做直径?
启发学生说出:通过圆心并且两段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教师说明: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板书:d)
教师领学生读“d”,强调"d"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画出一条直径,并用字母“d”来表示。
学生做完后,教师提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的几条直径,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线的长度都相等。
④练习:出示课件请观察下***中哪些直径,哪些是半径。哪些不是,为什么?
⑤小结与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那么,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组织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师: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d=2rr=d/2。
师:这就是说,在同一个圆里,知道了半径的长度,乘以2就可以求出直径的长度;知道了直径的长度,乘以1/2就可以求出半径的长度。(组织学生说半径或直径的长度,让其他学生说直径或半径的长度,然后组内互说互评。)
⑥练习:出示课件填表。
⑦巩固练习:出示判断题。
四、转回课前问题:
为什么车轮做成圆形的能得冠***呢?
(让学生结合今天所学知识解决此题。)
五、课后作业:
用今天所学知识画出各种大小、不同颜色的圆,组合出一幅美丽的***画。
六、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O ——能决定圆的位置(定点)
半径r
——能决定圆的大小(定长)
直径d
同圆半径
无数条且长度相等
(等圆)直径
d=2r或r=d=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设计说明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直接影响着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又是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针对每个例题的学习都安排了相关的操作活动,以涂一涂、说一说、找一找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几分之几含义的理解,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1.鼓励学生用分数表达操作结果,以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通过动手折一折,使学生在巩固四分之一的基础上,理解四分之几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尝试、合作探讨,借鉴前面的学***验用分数来表达操作结果,加深对几分之几含义的理解。
2.关注经历和体验,启发多角度思考。
在比较几分之一时,学生积累了借助直观模型进行比较的经验,随着对简单分数的逐步熟悉,在教学例6时,引导学生通过涂一涂、比一比,借助直观模型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含义进行比较,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圆形纸、彩笔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复习导入。
(1)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 ) ( ) ( )
(2)比较分数的大小。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引出新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为学习后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实践探究
1.教学教材92页例4:认识四分之几。
(1)学生把同样大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给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
(2)请你用分数表示出涂色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用这个分数来表示。
(3)再说一说没有涂色的部分用哪个分数来表示。(说出理由)
(4)师小结:这些正方形纸都被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几,就用四分之几来表示。四分之几就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四分之几与四分之一只是所取的份数不同。
2.教学教材92页例5:认识十分之几。
(1)课件出示一条1分米长的彩带,并把它平均分成10份。
(2)学生讨论: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其中的1份?3份用哪个分数来表示?7份呢?(教师板书)
(3)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圆形纸任意对折,选其中的几份涂上颜色,然后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4)小结:像、、、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
3.加深对分数各部分含义的理解。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含义。
(3)师小结:把一个物体或***形平均分成的份数就是这个分数的分母,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子。
(4)课件出示教材92页“做一做”1题,指名回答。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一、指导思想
严格遵循***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正确传授学生知识,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培养其成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认真培养其数感,提高其计算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 人,其中男生 人,女生 人。
1、双基情况
大部分学生本册应掌握的知识基本掌握较好,尤其是分数计算方面准确率较高,但在实际应用类,如应用题,还有个别学生对题目难以理解,解题困难。
2、学习能力
大部分学生学习较主动,能自觉进行课后复习、课前预习,课堂上发言较积极,但有个别学生依赖性较强,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较差,听课时较易分神,学习成绩较不理想。
3、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习惯大多较好,课堂听课认真,作业基本上都能按时完成。只有少数差生学习上仍有惰性,完成作业较应付。
三、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①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②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③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形放大或缩小。
④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⑤能从统计***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⑥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⑧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⑩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点
①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③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⑤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⑥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⑦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⑧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⑨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4、教学难点
①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②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④会求平面***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⑤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⑥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⑦通过对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熟练掌握和运用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
5、教具和学具
三角板 直尺 圆柱、圆锥的实物及模型方格作***纸
四、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2、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效率。
3、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4、抓好单元检测,把好单元教学关。
5、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
质量的提高。
6、继续写数学学习周记,以培养学生总结概况的能力,以激励性的评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教具准备
主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1、教师创设情境:体育课可好玩了,瞧,同学们都在跑步呢。观察主题***,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这时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请同学们帮忙算一下。
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二、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十5。
师:8十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2、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师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问: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4、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8十5=13,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计算出8十4、7十6、6十5的`结果吗?
学生汇报。(教师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5、师: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l0,然后用lO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
6、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想出了做8、7、6加几的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跟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方法一样,都是利用“凑十”。那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目8十9,看哪个同学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汇报: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做一做”。
1、第1题。“圈一圈”,完成凑十的过程,再算出得数。
2、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凑十过程,再填在书上。
3、第3题。学生***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一第1题。先让学生看***,描述画面。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分类方法确定两个加数,获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92页做一做。学生***完成,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设计说明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且大部分学生对质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基于上述情况,本设计关注了下面几点:
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学具,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中,获得有关千克的丰富体验,从而牢固地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注重对实践过程的指导和实践结果的总结。
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注意实时调控和指导,使学生的实践更有层次,目的性更强;在每项操作之后都帮助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生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盘秤
学生准备
盐 牛奶 黄豆 回形针 花生米 ***棋 2分硬币 苹果 鸡蛋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察主题***,找出有关信息。
提问:(1)***中淘气和小鸟分别在做什么?
(2)淘气和小鸟分别有多重?
(3)谁的体重更重一些?你是怎样知道的?
引导学生发现:淘气的体重是30千克,小鸟的体重是50克,淘气比小鸟重。
小结:淘气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小鸟的体重用“克”作单位,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
⊙探究新知
1.认识秤,学会读数的方法。
(1)了解学生知道的秤。
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标示的净重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例如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呢?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课件出示各种秤)
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见过的秤,比如学生可能通过看***,看电视,逛市场见过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等。
(2)了解读数的方法。
出示盘秤,提问:你知道圆盘上的刻度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如果指针指向1,表示托盘上的物品有多重?
学生观察盘秤上的圆盘,知道一个大格表示1千克。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2.动手实践,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的质量是1千克。
(2)掂一掂。
请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把两袋盐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3)估一估。
用手掂一掂苹果,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的质量是1千克,然后用秤来称一称,验证自己的估计。
(4)找一找。
找一找周围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预设
生1:2瓶矿泉水大约是1千克。
生2:1大袋洗衣粉大约是1千克。
生3:10本数学书大约是1千克。
(5)体会几千克有多重。
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苹果、洗衣液、白菜等课前准备好的物品)
(6)抱一抱。
汇报自己的体重,互相抱一抱,感受几十千克(或几十几千克)的质量。
设计意***:通过以上环节,学生依次体会到了1千克、几千克、几十千克(或几十几千克)的质量,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对于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大有益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学习内容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数与代数、***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本单元认识***形是其中“***形与几何”的部分,主要有“认识角”、“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欣赏与设计”等四个主题。下面将分别从这四个主题来具体设计教学,预计总共用4个课时。
(注:本教学设计只设计教材上基础知识的内容,其余巩固和练习等内容不在本教学设计之内)
课时一:认识角——对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通过对“角”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因而,本课时是为后面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奠定基础的。
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及方法策略】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来看,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实物,如玩具积木、礼物盒等,为学生提供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形的空间和平台。
就学习动机而言,外部动机占据着主导地位,内部学习动机还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因此,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奖赏、及时反馈、适度竞争等方式,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另一方面,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使其学习动机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理念】
1、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并参与学生小组合作的探讨,了解学生情况,推动活动有序、有目的的进一步发展。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学生自由探究、自主研究、小组合作等的空间和时间。同时,允许差异性的存在,尊重学
生的个性特色和思维创新以及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清楚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无关。
2、数学思考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及分享交流的精神。
4、情感与态度
创设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学生能够初步的认识角及其特征。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出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教学方法策略】
本教学主要采用实物展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自由探讨、自己动手的机会空间。具体操作将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预期】
能达到教学目标,但教学也是一个生成性的过程,因此,对于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要做好临时应变的准备,最终尽可能实现预期目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PPT课件、玩具积木、一大一小相似三角板、可活动角(学生提前自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实物展现玩具积木,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以便引出对***形和角的初步认识。
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陪伴我们的玩具吗?那么聪明的小朋友们能不能找出这些玩具上有哪些***形呢?生1:长方形生2:正方形生3:三角形??
师:很好,小朋友们的都很细心的观察出了这些玩具上的***形,那么,有没有小朋友告诉老师,这些***形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1:三角形生2:角
师:好的,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都提到了一个字:“角”,那么,什么是“角”呢?下面,老师将给出一组***形,小朋友们来当一下小法官,判断一下它们是不是角,好吗?(
二)主题活动
1、角的判断
教师于黑板画出一组***形,如下所示:
好了,下面老师要请一些小法官,来判断一下它们是不是角。生1:1号不是角生2:2号也不是角生3:3号是角生4:4号是角生5:5号也是角师:好,小法官们都作出了自己的判断,那么其他的小法官们同意他们的判断吗?众生:同意
师:我们的小法官都具有一定的判断力了,很好。那么,聪明的小法官们,你们能不能说一下,为什么你会作出这样的判断呢?生1:它有两条边生2:它是尖尖的生3:它是直直的??
师:不错,那为什么1号不是角呢?生:因为它没有连在一起
师:那2号的两条边连在一起了啊,那为什么也不是角呢?生:因为它有一条边不是直的
师:好,那为什么3、4、5号都是角呢?生:因为它们连在一起的,而且都是直直的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角有两条直直的边,还有一个把这两个直直的边连在一起
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那我们怎么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角的特点呢?
生1: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生2: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师:好,大家都能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角的特点了,那同学们觉得哪一种的表述更准确一点呢?生:第2种
师:好,既然大家都很赞成第二种说法,那我们把它记下来
板书: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2、角的读写师:那我们怎么画出角呢?首先画出一个顶点,再沿着这个顶点分别画出两条直线,来,跟着老师一起画,标出“顶点”、“边”(画出一个锐角)
好了,我们画出了一个角,那么,它是不是和我们一样都有自己的名字呢?生:是
师:好,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在之前画的角上标出符号“?1”板书:记作:∠1,读作:角1
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1,读作角1,小朋友们拿出小手,一起在空中画一画,注意这个角的符号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小于符号“<”的区别:角的符号是撇横,小于符号是撇折。
好了,我们现在认识了角,那聪明的小朋友们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在生活中看到的一些角呢?生1:三角尺生2:黑板生3:剪刀
师:看来我们小朋友都很细心的啊,能发现生活中的角。(出示PPT上的***片,展示生活中实物上存在的角)要继续发扬这种可贵的精神哦!那小朋友们再想一想,既然角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那它们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有大小之分呢?如果它有大小之分,那么它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生1:有生2:不知道3、角的大小
师:好,那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利用你们自己做的活动角,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探讨一下,角是不是有大小,如果有大小,那它又和什么有关系。希望同学们能在4分钟以内得出你们小组的结果。
(注: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要参与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下一步的教学。同时,及时纠正方向错误的小组,指导其顺利完成探讨)
好了,有没有小组的同学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的.成果呢?生1:角有大有小
生2:角有大小,它的大小和它的边有关生3:不对,角的大小和边没关系
生4:我们赞成3的说法,角的大小应该和它的开口有关系
师: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看法,但都认为角有大有小,但是意见不一致的地方在于它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拿着学生的活动角,由小缓慢变大,问:它的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呢?生:有
师:那它的边长有没有变化呢?生:没有
师:那说明了什么呢?
生: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没有关系
师:好,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那么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好吗?看老师这里有一大一小两个三角板,小朋友们猜一猜这两个角哪一个要大一些呢?(两个60度的角)生1:大的那个
生2:不对,是一样的!
师:到底谁观察得更仔细呢?我们来看看吧。
(将两个三角板重合在一起,顶点以60度角的顶点对齐)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重合了,是一样大的!师:很好,那说明了什么呢?生:角的大小和边长无关。
师:那刚才有小朋友说角的大小和它的张口有关,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拿出你们的手臂,伸直,然后逐渐弯曲,这里是不是就会出现一个角啊?而且角的大小还在变化。那么,有没有小朋友告诉大家,是怎么变的呢?生:变小了
师:为什么你说变小了呢?
生:因为我的手臂之间的张口也变小了
师:很好,善于观察。其他小朋友同意他的说法吗?生:同意
师:那好,哪位小朋友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的角的大小和什么无关、和什么有关呢?
生: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和它的开口大小有关。师:好,上课很认真的孩子。那我们一起来记一记吧
出示PPT并板书: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和它的开口大小有关(三)延伸活动
好了,大多数小朋友们这节课都很专心。那老师要考一考我们聪明的孩子了:你能找出下面的***形中哪些是角吗?请你用符号标出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PPT展示:
生1:角2、3、5都是角。因为它们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生2:角2最小,角5最大,角3和角4一样大。因为角2的张口最小,角5的张口最大,角3和角4的张口都一样,虽然角4的边要长一些,但是角的大小和边长无关。
师:其他小朋友同意他们的说法吗?生:同意
师:很好,这节课小朋友们都很仔细的观察并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勇敢的发表自己见解,也都掌握了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希望继续努力啊!
我们再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师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角的大小和它的张口大小有关。
师:好,下来以后,同学们把我们的数学同步练习册上46页上第5题完成了,作为今天的复习。老师明天要看看哪位小朋友写得工整又准确。下课。
【设计反思】
就教学手段和目标我而言,本堂课通过实物展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自由探讨、自己动手的机会空间,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对角的初步认识,对知识的把握较为清晰,同时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就教学理念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照顾到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时候留下了充分的探讨时间。
就教学评价而言,在本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多角度的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评价。
总体来说达到了教学预设目标,但是,我在尽量的避免给孩子们造成大量的负担,课后的作业也很少,我不希望他们成为做题的“工具”,极不赞成“题海战术”的方法,但如果不适当的联系,就不能加深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我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
课时二:认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及小练习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的初步知识之后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对直角、锐角以及钝角的分辨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加上一个小练习,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得到及时巩固。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课题 北京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教材分析
《字母表示数》是代数学习的首要环节,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学习代数的关键。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是在经历运用字母表示具体情境中数量关系的活动中实现的。
本课通过青蛙儿歌、母子年龄、摆小棒等情境,说明可以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及数量关系,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作用,并渗透函数思想;掌握含有字母的式子的书写规则,然后引导学生会用字母表示学过的有关***形计算公式和运算定律。这样编写,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意***与特点。既简洁明了,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度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其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渗透的是函数思想。从有趣的问题情境出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入问题的解决中,同时设计教学程序时由简单到复杂,逐层深入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四年的学习中大量接触到的是有关具体的数的认识和运算,对用字母表示数有一些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接触,但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不理解。同时,从研究一个个特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学生尤其会对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一个数或结果感到不适应、并难以理解。基于上述学情分析,并依据学生的年龄、兴趣、思维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反复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从中体会它的优越性,促使学生建立用字母表示数的模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形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操作、思考、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探索规律并用适当方式表示规律,通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引导使学生感悟初步的代数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的意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我优知识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115文库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专业问题请咨询专业人士,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