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旅行猫给各位分享肯尼亚有什么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世界上最大的射毒眼镜蛇(眼镜蛇是世界上最毒的蛇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世界上最大的射毒眼镜蛇
世界上最大的眼镜蛇到底有多可怕,当它把毒液喷射到认得眼睛时,而又未能得到适合时治理的话,就可能会导致短暂性失明。下面是它的一些详细描述,快来看看吧。 世界上最大的射毒眼镜蛇 在肯尼亚发现的射毒眼镜蛇 科学家2007年12月7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说,这条射毒眼镜蛇身长大约2.75米,为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射毒眼镜蛇。它喷射一口蛇毒就足以致15至20人死亡,这条大型喷毒眼镜蛇起初被归类为“黑颈喷毒眼镜蛇”,后来才被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品种:阿氏射毒眼镜蛇(Naja Ashei)。 喷毒眼镜蛇指所有于在受到威胁进行自卫时,能有效地通过毒牙以短距离喷射形式释出毒液的眼镜蛇种类。这些毒液对于没有伤口的皮肤是没有害的,可是如果眼睛接触到这些毒液,而又未能得到适合时治理的话,就可能会导致短暂性失明。 简介: 虽然喷毒眼镜蛇的称谓指其能“喷毒”,但其实它们并不是真的能把毒液遥遥喷出。每当它们要运用毒液时,会在 毒囊位置收紧附近肌肉,这种挤压的力量把毒液从毒囊中迫出,并流向毒蛇专有的空心前齿里的尖端位置。当毒液离开牙齿的一瞬间,一股气流会从蛇的肺部释出,令毒液变化成气溶胶状态并向前方激喷而出。而当这类射毒眼镜蛇被迫进困境的时候,它们甚至能把毒液喷出至两米多远。 一些本身并没有射毒能力的眼镜蛇及蝰蛇其实偶尔亦能喷毒。另一种眼镜蛇科而非眼镜蛇属的毒蛇:唾蛇(Hemachatus haemachatus),也有喷毒能力。 尽管喷毒行为是这类眼镜蛇的第一自卫手段,它们仍能透过咬击向敌人或猎物传输毒液。以下是世界喷毒眼镜蛇的种类名称: 黑颈喷毒眼镜蛇 (Naja nigricollis) 中南半岛喷毒眼镜蛇 (Naja siamensis) 菲律宾喷毒眼镜蛇 (Naja philippinensis) 红色喷射毒眼镜蛇 (Naja pallida) 莫桑比克喷毒眼镜蛇 (Naja mossambica) 缅甸喷毒眼镜蛇 (Naja mandalayensis) 爪哇喷毒眼镜蛇 (Naja sputatrix)苏门答腊喷毒眼镜蛇 (Naja sumatrana) 努比亚喷毒眼镜蛇 (Naja nubiae) 阿氏喷毒眼镜蛇 (Naja ashei) 西非喷毒眼镜蛇 (Naja katiensis) 生活习性及体貌特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在民间的俗称是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具冬眠行为。以鱼、蛙、鼠、鸟及鸟卵等为食。繁殖期6-8月,每产10-18卵,自然孵化,亲蛇在附近守护,孵化期约50天。 眼镜蛇被激怒时,会将身体前段竖起,颈部两侧膨胀,此时背部的眼镜圈纹愈加明显,同时发出"呼呼"声,借以恐吓敌人。 我国的眼镜蛇大多是指眼镜王蛇
世界上最大的眼镜王蛇有多长?
眼镜王蛇最大长度纪录有6米,是世界上毒蛇中最大的一种。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又称山万蛇、过山峰、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
虽称为“眼镜王蛇”,但此物种与真正的眼镜蛇不同,它并不是眼镜蛇属的一员,而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
相比其他眼镜蛇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
在中国西南与华南地区常有出没,通常栖息在草地、空旷坡地及树林里。
它的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同类──其他蛇类,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眼镜王蛇毒性极强。
黑曼巴蛇和眼镜蛇哪个毒一点
黑曼巴!!非洲大草原上的最毒蛇!!!
别忘了“科比”的外号有个叫黑曼巴!!
黑曼巴蛇 (学名:Dendroaspis polylepis) 为眼镜蛇科曼巴蛇属的一员,是非洲最长、最可怕的毒蛇,平均体长为2.3米(7.5英尺),最大可达4.45米(14.6英尺)。
其名字中的“黑”字,其实是形容其乌黑的口腔而不是指其灰色或棕色的身体。
黑曼巴蛇也是世上移动速度最快的蛇,其短距离的移动时速可达16-20公里,拥有惊人的闪电般的速度。
因各种理由,它也常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毒蛇。
黑曼巴蛇除了像其他曼巴蛇一样,比如绿曼巴蛇。栖息在树上外,还会在地面猎食,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像老鼠等为食,也会捕食蜥蜴、小型鸟类等。
黑曼巴蛇的体色甚少为黑色。它们的体色有多种变化,主要有灰色、墨绿色、棕色、褐色、土黄色等;而幼体则主要为鲜艳的灰色或墨绿色。黑曼巴这个名字来源于他那黑色的嘴。
黑曼巴蛇的腹部为白色,有的为米黄色;除此之外,有些个体的身上还长有浅色的条纹。
黑曼巴蛇最易辨认的特征是它那乌黑的嘴巴,当遇到威胁时,这便是其最好的警告信息;它的眼睛主要是棕色或黑色。这些可以便于隐藏。
黑曼巴蛇的体型庞大,成体的平均体长为2.5米,而最大则可达4.45米;其一般体重为1.7公斤。 它是世界第二长的毒蛇,仅次于亚洲的眼镜王蛇。此蛇的平均寿命为12年。
黑曼巴蛇用其速度逃离危险而非追捕猎物。其长距离移动速度可达11-19 km/h,而短距离最高纪录则为16-20km/h,甚至23km/h使其成为世上移动速度最快的蛇。
黑曼巴蛇为隐居性,行动隐秘;当受到惊扰时会张开像眼镜蛇般的颈部,打开乌黑的口腔以及发出“丝丝”声。如果此举无法吓退敌人的话,它便会攻击。黑曼巴蛇为日行性。
虽然其学名有“树蛇”一意,但它们主要在地面上活动。此蛇在遇到危险时,通常会撤退。
栖息环境
黑曼巴蛇分布地广泛,从热带干湿季气候地区,疏林地, 石地, 到密林等地均有它们的行踪。其中,灌木林则为它们主要的栖息地。
在黑曼巴蛇主要出没的地方,有75%的人从事农业;在中午时份,黑曼巴蛇通常会爬上较高的地方(像树顶)晒太阳或等候猎物;
而这也是人类受到袭击的主要原因,因为很多果园工人都徒手摘取树上的农作物,这便引发了蛇去攻击以自保。这种蛇非常危险,但是都是出于自卫的行为,或是认为你要残害他的蛋或幼崽。
黑曼巴蛇的毒液里主要含有神经毒素及心脏毒素。其毒液的LD50毒性数据为0.32mg/kg(皮下注射)
、0.25mg/kg(静脉注射)及0.941mg/kg(腹腔注射)。
其平均毒液分泌量为50—120毫克,而最大纪录则为400毫克。在有效血清面世之前,由黑曼巴蛇造成的死亡率接近100%,因为此蛇几乎在每次攻击都会注入足以致命的毒液分量。临床报告显示被咬者可在30-60分钟内死亡。死亡率与死亡时间受很多因素影响。
例如,伤者的健康状况;蛇所注入的毒液量,被咬的位置等。被咬者的症状通常为晕厥,呼吸困难,心跳不均等;严重者会有心跳呼吸衰竭的情况。另外,黑曼巴蛇的毒液也会造成麻痹。
死亡通常因呼吸肌停止运作而发生。不过目前在非洲,SAIMR(South African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组织已能广泛提供针对性的抗毒血清治疗黑曼巴蛇咬。
基于各种因素,黑曼巴蛇被认为是非洲最危险及最令人闻之色变的毒蛇之一。话虽如此,由它们所造成的蛇咬个案非常少,这是因为它们主要出没于人烟稀少的地方以及它们并不愿意与人类发生冲突。
獴是黑曼巴蛇的主要天敌,就像其他毒蛇。獴因其体内对蛇毒的抗体而很受人们注视,它们的血液
里有突变的接收物以阻止毒液里的神经毒素与目标物质结合,使其失效。
虽然如此,獴比较多袭击幼体,因为这样不必费太大的精力。此外,蛇鹫也是黑曼巴的天敌之一。臭鼬也可以抵挡一些毒性不强的蛇的蛇毒。
再者,某些游蛇科的成员也会猎杀年幼的黑曼巴蛇。
最长的眼镜蛇大约的多少米?
在肯尼亚发现了一条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射毒眼镜蛇。该这条射毒眼镜蛇身长大约2.75米,它喷射一口蛇毒就足以致15至20人死亡。
第一:这条世界上最大的射毒眼镜蛇最初是在2004年6月份在一个蛇类农场被发现的,但是一直被当成一个单独的毒蛇种类进行区分。
第二:这条射毒眼镜蛇每次可以射出大约6.2毫升的剧毒蛇毒,这也是世界上蛇类能够射出毒液的最大剂量。
第三:眼镜蛇是几种毒性剧烈的蛇的统称,多数种类的颈部肋骨可扩张形成兜帽状。尽管这种兜帽是眼镜蛇的特徵,但并非所有种类皆密切相关。
第四:眼镜蛇分布于从非洲南部经亚洲南部至东南亚岛屿的区域。在其分布范围内,耍蛇人喜爱使用不同种的蛇,耍蛇人会吓唬蛇,使之采取身体前部抬离地面的防卫姿势。
花鸟鱼虫,什么宠物好养 ?
要说“好养”,我个人觉得,猫狗和鸟,都不好养。 猫狗日常开销大还麻烦 小时候你得带它去打疫苗,打个三四针,一个月一针,成年后一年一针;洗澡,猫一个月得洗一次,狗洗得更勤点;还有日常照顾、陪伴,偶尔生个病,都挺麻烦的。(上述为宠物猫狗的养法,不非农村散养法。) 鸟,每天叽叽喳喳,人心情好的时候没什么,心情不好时想打它;拉屎拉得又勤,每天都得洗屎盆子。高智商的鹦鹉又很需要主人陪伴,久不理它它能闹翻天了。 以上为亲身经历血泪史。 要说真“好养”,小型宠物最好养。 我养过最省心的宠物,第一是宠物蛇(一周喂一次,一个月饿不死的玩意儿),第二是仓鼠(水、粮加满,可以好几天不理),第三是乌龟(耐饿,换水有点麻烦,大龟比小龟好养得多)。再提名个宠物蜘蛛(耐饿、不占地,缺点 食物是活虫),我没养过,但听爬友说很好养。
关于眼镜蛇的资料
眼镜蛇是眼镜蛇科中的一些蛇类的总称,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沙漠地区。眼镜蛇最明显的特征是颈部,该部位肋骨可以向外膨起用以威吓对手。因其颈部扩张时,背部会呈现一对美丽的黑白斑,看似眼镜状花纹,故名眼镜蛇。
更详细的资料在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412.htm
世界上最怪异的十种蛇
世界上最怪异的十种蛇分别是:伊氏真蚓、飞蛇、盲蛇、 蛛尾拟角蝰、 角蝰蛇、树蝰蛇、垂钓蛇、象鼻蛇、叶鼻蛇、爪哇闪皮蛇等。 1、伊氏真蚓 伊氏真蚓(学名:Atretochoana eiselti)又名艾氏闭管螈,是属蚓螈目真蚓科的一个物种。过往本种只有两个标本,直至它于2011年11月在巴西亚马逊河流域一处水力发电厂重新被发现。 本种是四足类中少数几种没有肺脏的物种当中最大的一种,也是真蚓科中除了巨型无肺蚓螈(Caecilita iwokramae)之外的另一个无肺物种。 2、飞蛇 飞蛇也叫金花蛇,体细长、树栖,分布于亚洲南部和东印度。是一种树栖型,具有很强的攀木能力。 蛇如其名,飞蛇是会“飞”的,当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飞,飞蛇“飞行”时整个身体都要摆动或扭曲,其头部与尾巴之间都要发生变化,飞蛇摇动自己的肋骨,使它们在形式上能够像飞碟一样飞行。飞蛇拥有无与伦比的空气动力学知识。 3、盲蛇 盲蛇一种无毒蛇种,主要分布于非洲及亚洲,体型细小幼长,平均体长约只有6至17厘米。它们的头部与尾巴两端外表是一样的,身体上也没有明显较为幼细的颈部,双眼已经退化成两颗小圆点。由于体型细小,加上善于掘洞,因此经常被误认为蚯蚓,唯一分别就是钩盲蛇的身体并没有分成明显的段节。 4、蛛尾拟角蝰 这是一种于2006年在伊朗西部发现的蝰蛇新种。名字源于其形似蜘蛛或避日蛛的尾部。鳞片多皱粗糙,最后一对尾下鳞及一片背鳞扩大呈球茎状侧鳞延长形似节肢动物的步足。因其粗糙的蛇皮及尾部的附属结构,此蛇在当地被称为羽毛蛇或石膏蛇,尾部是用来吸引鸟类,以捕食当地鸟类为生。 5、角蝰蛇 角蝰的体色散布首要以黄色为主,别的也有浅灰色、粉赤色、及浅棕色等多种读色彩构成纹路。多变及偏浅的色彩能够让它易于藏匿,不为猎食者所发现。别的,从解剖学上看,它的背面有一块与身长持平,呈长方形的黑纹。腹部呈白色,尾巴结尾则是黑色的。 6、树蝰蛇 树蝰体型较一般蝰蛇更细微,身长约在40至78厘米之间。头部均偏向宽广,呈三角形,与颈部有显着分野。鼻端圆钝。头额布满细碎如瓦片般的滑润鳞片,鳞片大小平等。双眼偏大,瞳孔呈椭圆形,眼睛与上唇鳞间有1至3排的鳞片相隔,与鼻鳞间亦有2至3排鳞片相隔。 7、垂钓蛇 这是东南亚地区常见的水蛇,在我国被称作箭鼻水蛇。它们掌握着高明的捕鱼技巧,其口鼻部的肉质增生物可用来诱惑鱼及小虾上门,然后敏捷张口啮咬并注入毒液,就像一位深邃的垂钓者。更有甚者,它能精确判断出受惊吓鱼的反响,还能够让鱼儿主动钻进自己的嘴中而不是流亡 。 8、象鼻蛇 象鼻蛇是疣鳞蛇家族中最出名的一员。这种蛇头部黑色,体尾背面灰白色,有黑色环纹或者黑横斑。身上还有粗糙的鳞片。他们的鳞片很特别,排列并不是逐片相互重叠,而是像金字塔一样以锥形堆积。 9、叶鼻蛇 叶鼻蛇是游蛇科中小型穴居蛇的统称,分为叶鼻蛇属和裂鼻蛇属。其中叶鼻蛇属的两种分布在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的沙漠丛林,夜间活动,猎食蜥蜴和昆虫。裂鼻蛇属的两个种则分布在非洲北部和亚洲西南部的干旱地区。特征为鼻盾片大而扁平,边缘游离,夜间活动,猎食蜥蜴和昆虫。 10、 爪哇闪皮蛇 爪哇闪皮蛇,1836年被首次发现,生活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背上有3道由小瘤组成的背棱,生活在高山区域,头部与古蟒类相似。吃蛙。 一般白天在地面睡觉,夜间捕食。体长约70cm,由于其特有的鳞片被称为龙蛇,又名三鳞蛇,是一种极端稀有的蛇类。
眼镜蛇都分什么种类?
1、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为世界上最大的毒蛇。
主要分布于印度经东南亚至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一带的森林中,以其他蛇类为食。已证实体长最长为5.6公尺(18呎),但大部分不超过3.6公尺(12呎)。眼镜王蛇有护卵巢的习性,一巢卵有20�6�540枚,置于雌性用树叶筑成的窝内。若有掠食者或人类靠得太近,守护在一旁的父母就会攻击来访者。并非所有的眼镜蛇都产卵。
黑颈眼镜蛇(Naja nigricollis)
2、印度眼镜蛇(Naja naja,又译亚洲眼镜蛇)过去被认为是与眼镜王蛇的分布区域大致相同的一个单一物种。然而,最近生物学家已发现亚洲存在著近12种眼镜蛇,一些种类会喷射毒液,其馀则不会。体型(多数介于1.25�6�51.75公尺)和毒液的毒性各有不同。喷射毒液的眼镜蛇透过毒液导管的肌肉收缩和迫使气体自肺部吐出而将毒液自毒牙里喷出。
3、珊瑚眼镜蛇(Aspidelaps lubricus)也叫开普珊瑚蛇,
珊瑚眼镜蛇英文名:Cape Coral Snake
蛇亚目眼镜蛇科盾鼻蛇属(Aspidelaps)的一种毒蛇。有着一般眼镜蛇的特色颈折(其颈折部位未如印度眼镜蛇般完善)及硕大的鼻吻部位。珊瑚眼镜蛇,头部很小,吻鳞较大(有利于打洞),躯体粗壮,躯体鳞片细小。
该种有三个亚种:生活在分布区最南端的指名亚种(Aspidelaps lubricus lubricus)其特征是体背呈珊瑚红,体侧下方浅红色或乳白色,有黑色横斑;纳米比亚亚种(Aspidelaps lubricus infuscatus)的体背呈土白色或灰棕色,具浅色横斑,头部黑色;安哥拉亚种(Aspidelaps lubricus cowlesi)通体土白色或灰棕色,头部色彩很淡。 分布与生境:南非,纳米比亚,安哥拉;灌丛,沙漠草丛。 繁殖:每次产3到11枚卵。
4、其它
在非洲亦有喷射毒液和不会喷射毒液的眼镜蛇,但和亚洲的眼镜蛇无亲缘关系,彼此间亦无亲缘关系。南非的唾蛇(Hemachatus haemachatus, 又译粗皮小眼镜蛇)和广布于非洲的黑颈眼镜蛇(Naja nigricollis)皆会喷毒,後者体型较小。毒液准确地喷射入超过2公尺外的受害者眼内,若不及时清洗可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失明。埃及眼镜蛇(N. haje, 大概即为古代所称的阿斯普〔asp,亦称角蝰〕)黑色,颈部膨胀所成兜状较窄,长约2公尺,广布在非洲大部分地区并向东分布至阿拉伯半岛一带。埃及眼镜蛇通常捕食蟾蜍和鸟。赤道非洲有树栖眼镜蛇(非洲眼镜蛇属〔Pseudohaje〕),与曼巴为眼镜蛇科(Elapidae)仅见的树栖成员。
眼镜蛇的资料
中华眼镜蛇(学名:Naja atra),又名舟山眼镜蛇,在广东、香港俗称饭铲头,台湾则称之为饭匙倩、饭匙铳、膨颈蛇。属于眼镜蛇科,分布于中国南部、台湾和中南半岛的中低海拔地区,属大型蛇类,由于常呈眼镜状,故被称做为眼镜蛇。中文学名:舟山眼镜蛇拉丁学名:Chinese cobra、Taiwan cobra别称:白颈乌,包呼,蝙蝠蛇,扁颈蛇,扁头蛇,扁子头,薄壳蛇,吹风鳖,吹风蛇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纲:爬行纲目:有鳞目亚目:蛇亚目、新蛇下目科:眼镜蛇科亚科:眼镜蛇亚科属:眼镜蛇属分布区域:中国**南部,台湾岛,越南北部保护等级:CITES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级,三有品种:剧毒蛇其他中文别称:饭铲头,饭匙倩,饭匙*,黑炭扑
目录物种特征生活习性驯养繁殖保护措施分布状况
编辑本段物种特征全 舟山眼镜蛇长1000~2000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黑褐色或暗褐色,没有或具有若干白色或黄白色窄横纹,在幼体较为明显。受惊扰时,前半身竖起,颈部扁平扩展,显露出项背特有的白色眼镜状斑纹或此斑纹的各种饰变。腹面污白色,颈腹具灰黑色宽横斑及其前方的两个黑点。[1]头呈椭圆形,与颈区分不十分明显,头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没有颊鳞;上唇鳞7枚,第三 舟山眼镜蛇枚最大,它前切鼻鳞后入眶。第四、五两枚下唇鳞之间嵌有一枚小鳞。背鳞平滑,中段21(19)行;腹鳞162~182,*鳞完整或二分,尾下鳞38~53对。 [1]编辑本段生活习性各种环境下的舟山眼镜蛇(5张)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700 m左右的平原、丘陵与山区,见于灌丛、竹林、溪涧或池圹岸边、稻田、路边、城郊,甚至进入花园或住房。白昼与夜晚均见活动。捕食鱼、蛙、蜥蜴、鼠、鸟及鸟蛋、蛇等。每年5月前后出蛰,11月进入冬眠。卵生,5~6月交配,7~8月产卵7~19枚,卵径42~54 mm×26~31 mm;约经50天孵出仔蛇,全长约200 mm。 [1]估计数量:无研究资料。编辑本段驯养繁殖舟 舟山眼镜蛇山眼镜蛇许多动物园均饲养少量供观赏,但多不能越冬,翌年又从野外捕来。一些养蛇场也饲养,但很少有能顺利繁殖下一代,长期养下去,以人工繁殖居群供利用的。一般都是收购从野外捕回来的加以利用。编辑本段保护措施现 有保护措施:将眼镜蛇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安徽与海南,将蛇类所有种都列为省级保护动物的有上海、湖南及贵州。应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建议凡有本种分布的省及自治区,都将舟山眼镜蛇列为该省(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在野生动物普查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有限制地允许捕捉利用。编辑本段分布状况我国特有种。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西至广西东北部、贵州、重庆东南部,包括台湾、海南及香港。[1]
115文库 » 世界上最大的射毒眼镜蛇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专业问题请咨询专业人士,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