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的简介
白芨,(学名:Bletillastriata)又名连及草、甘根、白给、箬兰、朱兰、紫兰、紫蕙、百笠。
白芨,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块根),植株高18-60厘米。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以及缅甸北部。主要花期在春季,但依各地气候之不同,晚冬至夏初都可能开花。
白芨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及园林价值。主要用于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花有紫红、白、蓝、黄和粉等色,可盆栽室内观赏,亦可点缀于较为荫蔽的花台、花境或庭院一角。
药材名称:
拼音:
别名:
甘根(《本经》),白根(《吴普本草》),白给(《别录》),白芨(《证治准绳》),冰球子(《贵州民间方药集》),白乌儿头(《江苏植药志》),地螺丝、羊角七(《湖南药物志》),千年棕、君球子、一兜棕、白鸡儿,皲口药、利知子(江西《草药手册》)。门:
种:
白芨族:
界:
植物界白芨的简介。科:
兰科亚科兰亚科
纲:
单子叶植物纲白芨的简介。目:
微子目属:
白芨属二名法Bletillastriata白芨的简介。
出处:
《本经》网整理发布。
来源白芨为兰科植物白及的块茎。8~11月采挖,除去残茎、须根,洗净泥土,经蒸煮至内面无白心,然后撞去粗皮,再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白及,又名:连及草(《本经》),箬兰、朱兰(《花镜》),紫兰、紫蕙、百笠。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块茎肥厚肉质,为连接的三角状卵形厚块,略扁平,黄白色;须根灰白色,纤细。叶3~5片,披针形或广披针形,长~30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长鞘状,全缘。总状花序顶生,花3~8朵,疏生;苞片披针形,长1.5~2.5/厘米;花淡紫红色或黄白色,花被片狭椭圆形,先端尖,唇瓣倒卵形,内面有5条隆起的纵线,上部3裂,中央裂片矩圆形;雄蕊与雌蕊结合为蕊柱,两侧有狭翅,柱头顶端着生1雄蕊,花粉块4对,扁而长,蜡质;子房下位,圆柱状,扭曲。蒴果圆柱形,长3.5厘米,直径1厘米,两端稍尖狭,具6纵肋,顶端常具花瓣枯萎后留下的痕迹;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白芨生长于山野川谷较潮湿处。分布河南、陕西、甘肃、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性状白芨,干燥块茎略呈掌状扁平,有2~3个分歧,长1.5~4.5厘米,厚约0.5厘米。表面黄白色,有细皱纹,上面有凸起的茎痕,下面亦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以茎痕为中心,周围有棕褐色同心环纹,其上有细根残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横切面呈半透明角质状,并有分散的维管束点。气无,味淡而微苦,并有粘液性。以根茎肥厚,色白明亮,个大坚实,无须根者为佳。主产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河南、浙江、陕西等地;此外,安徽、云南、江西、甘肃、江苏、广西等地亦产。
网整理发布。
化学成分:
新鲜块茎含水分.6%、淀粉30.48%,葡萄糖1.5%。又含挥发油、粘液质。根含白及甘露聚糖,是由4份甘露糖和1份葡萄糖组成的葡配甘露聚糖。炮制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捞出,晾至湿度适宜,切片,干燥。
性味:
苦甘,凉。①《本经》:"味苦,平。"
②《吴普本草》:"神农、黄帝:辛。李氏:大寒。雷公:辛,无毒。"
③《别录》:"辛,微寒,无毒。"
④李杲:"苦甘,微寒,性涩。"
归经入肺经。
①《纲目》:"入肺。"
②《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涂。禁忌:
外感咳血,肺痈初起及肺胃有实热者忌服。网整理发布。
①《本草经集注》:"紫石英为之使。恶理石。畏李核,杏人。"
②《蜀本草》:"反乌头。"
③《本草经疏》:"痈疽已溃,不宜同苦寒药服。"
关于白芨的简介小编就介绍到这里了。
115文库 » 白芨的简介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专业问题请咨询专业人士,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