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中医院湖滨区急诊室接诊了一位姓孙的女士,孙女士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医院想要做毒物检测。
孙女士向医生说明:“自己前不久被自家养的宠物猫抓伤,当时第一时间就到医院打了狂犬疫苗,可是之后还是出现呕吐、低烧、头晕、浑身无力等症状。”
更为离奇的是!孙女士的女儿说,前几天,咬伤妈妈的那只猫,突然死亡,毫无任何征兆,怀疑是中毒身亡。
所以孙女士的家人认为,被猫咬伤的孙女士也很有可能中毒!
于是女儿赶紧带着孙女士前来做毒物检测。
医生立即对孙女士进行了全身检查,后根据孙女士的检验检测报告显示: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尿常规提示出现蛋白尿、隐血的现象,表明肾功能不全。
结合检查结果,医生诊断孙女士的病情很严重,且较为复杂。
该名医生立即将孙女士的情况上报给了急诊医学科主任张卓一张主任。
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诊断和体查后,张主任确定:孙女士属于病毒感染,并不是药物中毒,且病原体不明,症状极为严重,若不尽早控制,很有可能会发展成多脏器功能衰竭。
张主任第一时间联系了重症医学科江荣林教授前来会诊,会诊后,江教授建议对孙女士做基因二代测序检查,以明确病原体。
经过了三天的住院治疗后,谜底终于揭晓了。
孙女士感染的是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
幸运的是,好在家人警觉性强,送治时间及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孙女士目前已康复出院。
那么问题来了,在国内闻所未闻的新型布尼亚病毒到底是什么?感染后会出现哪些症状,应当如何预防?
新型布尼亚病毒又被称作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简称为"SFTSV"。2009年,我国医学家首次在蜱虫体内发现该病毒并报道。
新型布尼亚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
基因组包含三个单股负链RNA片段(L、M和S):
L片段全长为6368个核苷酸,包含单一读码框架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
M片段全长为3378个核苷酸,含有单一的读码框架,编码1073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前体;
S片段是一个双义RNA,基因组以双向的方式编码病毒核蛋白和非结构蛋白。
病毒基因组末端序列高度保守,与白蛉病毒属其他病毒成员相同,可形成锅柄状结构。
新型布尼亚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裂谷热病毒的氨基酸同源性约为30%。
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
2007年5月,信阳市报告首例疑似无形体病例。
2009年,商城县发现疑似无形体病病例87例,死亡5例。
2020年8月2日,2020年江苏省人民医院接诊的37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
该病毒可导致人体发热、咳血、便血、血小板减少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严重的将导致全身多个器官衰竭,病死率达6%~30%。
目前,SFTSV病毒体的来源还处于未知,但蜱虫是被认为最为常见的带菌传播者,可通过血液接触进行传播。一旦被感染,潜伏期症状较轻,尽早治疗一般无大碍。
目前,孙女士是国内首例因猫咬伤导致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感染者。
在国际上也仅有1例,发生在日本,一位妇女被猫咬伤后不幸去世,尸检后发现,该妇人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导致全身多个器官衰竭。所以目前来看,SFTSV不仅仅靠蜱虫通过血液传播,还有可
所以目前来看,SFTSV不仅仅靠蜱虫通过血液传播,还有可能通过唾液,比如猫被感染了SFTSV,又咬伤了人,通过唾液从咬伤处传染给患者。
感染SFTSV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难与其他疾病鉴别,如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伊仕生物提醒大家,目前我国尚未有预防SFTSV感染的疫苗,我们主要的预防手段还是健康教育,防止蜱虫暴露或叮咬,避免接触SFTSV病毒患者。
同样,面对新冠,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出行务必时刻做好防疫措施,坚持戴口罩、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勤检测以提高“早发现”的能力。
壹壹五文库 » 新型布尼亚病毒是啥?SFTSV是啥意思?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专业问题请咨询专业人士,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