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2018年发布的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到32.0%。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
警惕骨质疏松性骨折
所谓骨质疏松症,实则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它是以骨质密度或强度下降、骨小梁稀疏为主要特点,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类型,发病原因与年龄、身体激素水平变化或长期罹患某种疾病或应用某种药物等有关。
骨质疏松症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如果不引起重视,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导致疼痛、脊柱变形和骨折等情况,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好发于脊柱、髋部及腕部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今天,我们主要从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三个方面谈一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相关知识,综合多年临床经验,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初步的认识。
骨质疏松症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如果不引起重视,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导致疼痛、脊柱变形和骨折等情况,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好发于脊柱、髋部及腕部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今天,我们主要从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三个方面谈一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相关知识,综合多年临床经验,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初步的认识。
怀疑骨折了需要做哪些检查?
骨折的诊断依赖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条件允许可结合骨密度测量。大多患者骨折局部可存在叩击痛,少数因骨折时间较长疼痛并不明显。X线检查可能提示骨折椎体楔形变、 终板凹陷或椎体周壁皮质不连续,伴有不同程度的局部后凸畸形,也就是驼背,少数患者骨折椎体形态基本接近正常,此时容易忽略骨折的存在。
不管何种情况,临床中我们均应建议患者行MRI检查,系诊断骨折的金标准,一方面可以明确骨折节段及程度,另一方面可以 排除其他相关疾病,比如感染、肿瘤等。
结合患者的发病原因、年龄、临床查体及影像学表现,方可获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全面诊断,为下一步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如何治疗?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患者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目前此类骨折原则上是早发现早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01
保守治疗(非手术治疗)
对症状或体征较轻,影像学检查显示为轻度椎体压缩骨折,无神经功能损害,或者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选择非手术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卧床休息,药物镇痛,佩戴支具,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抗骨质疏松治疗等。
需要注意的是,保守治疗不能迅速止疼,骨折引起的疼痛可能需要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而且长时间卧床会导致骨质流失,加重骨质疏松症状,再次骨折的风险提高,可能还会出现褥疮、血栓等并发症,极大地降低了生活质量。
02
手术治疗
对于那些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疼痛明显的患者,椎体骨折不愈合或椎体内部囊性变、椎体坏死,不宜长时间卧床的患者,高龄患者等,在排除了相关绝对禁忌症,比如感染、明显出血倾向等的情况下,均建议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系微创手段,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目前我们大多采用前者,原理系通过微创技术将中空的通道穿刺至骨折椎体内,将调制好的骨水泥流体注射进去,随着水泥的弥散锚固,最终干结硬化,增加强度,稳定骨折,提供一个稳固的内环境,即刻缓解疼痛,利于早期下地,极大地缩短了传统保守疗程,减少了不良并发症的出现。
此种手术特点系创伤小、时间短、风险低,同时起效快,预后好。手术以提高骨折椎体强度稳定为主,不以复位为主要目的,所以骨折早期椎体高度尚未明显压缩的前提下进行效果最佳,可最大程度维持椎体高度,遏制后凸畸形进展,以免后期出现驼背畸形、外伤性椎管占位压迫神经、脊柱不稳等不可逆性变化。
除此之外,患者还需长期接受抗骨质疏松的基础治疗,这是很多医生或患者容易忽略的,因骨折发病的根本原因是由骨质疏松引起,所以治病需治本。
骨质疏松的基础治疗大体包含钙片、维生素D的补充,结合平时含钙食物的重点摄入以及户外活动,增加骨质的钙含量,提高身体的协调性,防止再跌倒。对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同时应定期进行双磷酸盐类药物的注射,目的系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一定程度减缓骨松的进展。
115文库 » 老年人腰背痛要小心!有可能是脊柱骨折了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专业问题请咨询专业人士,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